为进一步提升本科毕业论文(阐释)质量,规范学术研究流程,电影学院正式启动毕业论文(阐释)预答辩制度。自2025年4月末—5月初,所有应届毕业生须通过1至2次预答辩环节,方有资格进入正式答辩。这一创新举措参照国内重点高校硕博答辩模式,通过全过程监督与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全面优化学生毕业论文(阐释)水平,为教育部审核评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校督学办公室给予了大量指导。

根据学院要求,预答辩严格对标正式答辩流程,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参与。答辩按专业分组,答辩教师由正式答辩分组评审组成,每组学生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学生需准备5——8分钟的答辩PPT,重点阐述毕业论文(阐释)核心内容、框架、创新点及研究价值;评审专家则围绕毕业论文(阐释)格式、框架结构、学术规范、文献引用等关键问题进行针对性提问与深度点评,并预留10分钟指导时间。未通过预答辩的学生需根据评审意见整改毕业论文(阐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正式答辩环节。所有学生根据达标教师预答辩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阐释),材料修改后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为确保预答辩实效,学院构建“教师—系室—学院”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从微观指导到宏观管理的全覆盖监控模式。预答辩过程中,学院督导组全程参与,实时记录各系组织情况,并针对材料规范性、专业性等关键环节提出优化建议。各系室根据督导反馈,及时整改,确保问题即查即改。此外,评审专家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毕业论文(阐释)薄弱环节精准提问,系统性提升毕业论文(阐释)质量,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通过预答辩,各系进一步锁定重点关注毕业论文(阐释)范围,作为后续学院抽查的重要参考。指导教师依据评审意见重点跟进学生修改进度,制定个性化整改方案;各系则锚定具体问题,组织专题研讨与培训,逐一突破学术瓶颈。这一机制不仅保障了毕业环节的规范性,更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院毕业论文(阐释)质量整体跃升。
电影学院副院长温丽君表示:“预答辩既是质量关口,也是成长契机。它不仅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学院毕业论文(阐释)环节的全面审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机制,推动师生共同重视学术规范,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参与预答辩的学生也反馈称,评审专家的细致指导帮助其发现了毕业论文(阐释)中的潜在问题,为后续完善提供了明确方向。

此次预答辩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电影学院在教学质量内涵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学院将以此次改革为契机,持续优化教学各环节“监督—反馈—整改”闭环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注重结果与实效,为迎接教育部评估、培养高素质电影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未来,学院计划将预答辩经验延伸至课程设计、实践考核等环节,构建全链条学术质量保障网络,推动电影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更高标准。
初审|曹晓燕
复审|左泽辉
终审|温丽君
出品单位|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