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发展中心与电影学院“国际化+”
问答交流会
4月8日下午13:30,在F楼414室国际合作发展中心与电影学院召开一对一“国际化+”问题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鲍怡萍、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各项目负责人佟舒、宋珊珊、王涵菲,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伟华、副院长娄东义、副院长太清华、各系负责人等。参加会议的领导及老师根据学院各专业自身情况,就学院课程引进、师资建设、品牌活动、国际赛事及学生交流等工作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学院国际化建设情况。

电影学院副院长太清华代表学院感谢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在电影学院国际化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疫情特殊情况下,依然拓宽视野,更换交流方式,创造交流条件。强调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和访学的必要性要求,拓宽交流渠道实现青年教师研修的国际化。
鲍怡萍主任指出国际合作发展中心不断推进教师可在国内进行系统学习,完成学历提升。针对青年教师,学校开展针对性地去化专项交流学习,如台湾、香港等地区,发挥语言优势。
摄影系主任宁长城提出三点建议,提出外部交流学习体系建设,实现语言水平提升要求;建议可借助长春国际电影节,积极形成资源共享,实现电影创作交流和学习;开展讲座论坛等。鲍怡萍主任交流时指出,宁主任提出了三个切实可行的方向,艺术类专业外语语言能力较弱,强化师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打破师生国际交流的障碍。迎合长春国际影都建设契机,电影学院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国际水准,加强学院与国际之间的沟通合作,加速电影学院国际化发展进程。
表演系主任杨晓丹突出强调,与国内外优秀电影人才开展交流互动,在国际环境下寻求华人优秀代表,实现母语优势,用母语讲母语电影故事。导演系主任助理王嵩结合系内交流合作进行总结提出,客座教授应该延长授课周期,以保证其授课质量。建立类似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以加强学生实践生产的能力。建议不断扩宽欧美国家相关资源,以整体提升学生对于电影的整体认知。此外,制片管理负责人曹达提出多方合作进组实践,体现专业实践内容。摄影系主任助理王艳艳指出国内外摄影概念认知存在差异,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国外摄影专业课程设置,国内应以北京电影学院等为参考标准,形成专业思考。
常务副主任鲍怡萍强调指出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将继续开展走进学院系列活动,力争做到精准服务,采用线上及线下各种方式,为各学院提供所需的国际化资源,使“国际化+”融入各学院教学、科研、平台发展建设中,为我校未来百年名校的发展目标提供国际化支撑、为未来产业大学的发展提供国际助力。